STEM教育

南宫体育 - 【教学案例】黄河泥沙的“功过”

发布者:教育学院发布时间:2025-06-12浏览次数:10

本文以“黄河泥沙的‘功过’”为主题,以人地协调观培育为核心目标,基于主题式教学理论,以地理课程为主干,融合历史学科知识,带领学生立足地理要素时空尺度发展,感受关键要素泥沙对黄河中下游的影响,并由此提出大概念统摄下初中地理 南宫体育,历史跨学科主题教学实施路径和教学策略,有效培养学生人地观念和落实核心素养培养。

一. 基于学科大概念的跨学科主题教学设计流程 南宫体育.

  

学科大概念是指向学科核心内容和学习基本结构的,深层次,可迁移的核心概念,根据已有研究,义务教育阶段地理核心概念主要有位置与分布,地理环境,人地关系,区域,空间差异与联系,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基于学科大概念统领的跨学科主题教学,使课堂教学内容设计更加贴合学生生活实际,聚焦真实问题的发现和解决,体现鲜活的实践特征,有利于弥补学科课程的不足,通过多学科联动解决复杂的现实问题,促进学生对结构化学科知识的理解,实现学科知识的学生自主建构和有机统整,基于学科大概念的初中地理,历史跨学科主题教学实施路径(见图1),具体环节为学科知识主题化,主题目标引领化,主题情境融合化,问题活动进阶化,活动成果外显化 南宫体育,知识技能迁移化。

  

  

二. 基于大概念的跨学科主题教学设计示例 南宫体育.

  

1,学科知识主题化——基于学科大概念,构建学习逻辑主线 南宫体育.

  

本文以“人地关系”大概念为引领,以“人地协调观”作为核心素养培育的落脚点,依据新课标要求和学情,根据教材内容提炼出教学主题“黄河泥沙的‘功过’” 南宫体育,本文南宫国际app入口注册引导学生针对这一主题的教学问题和任务,将地理和历史学科知识整合在主题和情境下,自主建构跨学科知识脉络,培育学生迁移解决其他相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素养。

  

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教师一般会按照“上游—中游—下游”顺序分别学习黄河不同河段的知识点,人为分割了学生对河流整体的认知,导致学生学习完河流却无法理解黄河下游的“地上河”的形成与中游的关系,以及片面认为黄河中游水土流失的泥沙只会给下游带来不利影响 南宫体育,失去了对黄河泥沙的辩证认识,不利于学生整体性,区域性,综合性思维的培育,以及人地观念的形成。

  

在本次课例设计中 南宫体育,笔者充分发挥主题的统领作用,溯流而上,从下游出发,设置大主题引领的下四个小主题,不断引导学生围绕主题深入探究,建立人地协调理念(见图2)。

  

 

主题1“探泥沙之果”,依据历史资料,从下游不同时代发生的洪涝溃坝和黄河下游河道变更出发,探究黄河决口改道对下游地区产生的不利影响和有利影响,归纳导致黄河决口的关键性自然要素,由此引导学生得出黄河泥沙是关键性的自然要素之一,培养学生客观辩证看待事物的多方面影响,树立辩证思维 南宫体育

  

主题2“梳泥沙之源”,根据黄河干流沿途泥沙变化图,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黄河泥沙主要来自黄河中游的黄土高原,进而结合三则历史材料,梳理导致黄河中游泥沙产量大的关键要素,并梳理因果联系,该主题不仅培养学生提取信息要素,归纳材料的能力,同时从要素因果联系梳理环节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 南宫体育

  

教师通过主题3“献治沙之策”、主题4“迁治理之法”,逐步培养学生整合多学科知识,在活动任务中形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并树立时间尺度思想和人地和谐发展的态度。

  

2.主题目标引领化——立足课程标准,设置跨学科学习目标

  

新课标指出,地理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是基于学生基础、体验和兴趣,围绕某一研究主题,以地理课程内容为主干,运用并整合其他课程的相关知识和方法,开展综合学习的一种方式。本文以“人地关系”大概念为统领,地理、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以地理学科为主,充分融合历史课程要培育的核心素养(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整合分析“黄河泥沙的‘功过’”为主题的教学内容,凝练学科核心知识以及蕴含的教学价值。

  

基于“人地关系”大概念,融合地理、历史的新课标要求,笔者设置了本次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学习目标和对应的学科核心素养(见表1)。

  

  

3.主题情境融合化——围绕主题背景,创设跨学科情境

  

情境是知识转化、技能培养、素养生成的重要桥梁,是深化学生探究能力的重要载体。在跨学科主题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围绕教学主题,融合地理、历史的学科核心素养,创设真实有趣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基于兴趣,调用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完成情境任务,培养学生跨学科分析问题的思维习惯,实现课本理论知识活化,达到深度学习。

  

本次跨学科主题学习,以学生生活中熟悉的历史学科知识为支撑,通过收集、整理黄河中下游决口泛滥和治理黄河的历史资料,以学生熟悉的成语“泾渭分明”为导入。此外,本次跨学科主题学习基于地理学科思维逻辑,不断深化探究问题,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实现生活经验与学科知识相互转化,实现知行合一(见图3)。

  

  

4.问题活动进阶化——基于目标达成,设计梯级问题链

  

地理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要求聚焦真实问题的发现和解决,体现鲜活的时间特征,关注学生探究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8]跨学科主题学习作为新课标的新增内容,对初中地理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围绕主题和情境,研读新课标和教材,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地理学科知识逻辑,设置与活动任务相匹配、与情境相契合的问题链,实现主题、情境、问题的一致性。教师要不断深化问题链和相匹配的任务群,让学生能够在具有挑战性的探究中,通过自主学习、小组ng体育官网入口地址、ng体育官网入口地址探究等形式解决问题,建构跨学科知识体系,达成围绕核心素养和大概念建构的学习目标。

  

本次地理、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以问题解决为核心,依据情境线索设置教学内容,实现问题链、任务群与情境思路相匹配、同深入、共达成、系统化,围绕“人地协调观”核心素养,扎实推进教学进程(见表2)。

  

  

5.活动成果外显化——多形式展示成果,评价反馈全面化

  

新课标指出,地理学科跨学科主题学习立足于核心素养的培育,并要求课时容量不少于10%。核心素养是一种在解决情境问题的活动中形成、发展和显现的综合品质和能力,需要调用多学科的思维方式,促使学生建构大概念并发展问题解决能力。思维方式的外显形式有多种。例如,学生通过阅读材料和地图,提取所需信息;从空间演变、时间发展等角度分析地理要素发展;通过思维导图、概念图、角色扮演、辩论、调查报道、小论文等进行个性化表达等。

  

在“人地关系”大概念统领下的跨学科主题教学设计中,学生通过小组头脑风暴的形式,结合教师提供的材料,分别思考讨论黄土塬、黄土峁、黄土墚以及沟谷区。小组成果展示并派代表陈述观点,以图文形式,引导学生对主题内容加以梳理,让思维可视化,培养其多种思维能力,实现核心素养的培育。评价形式围绕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和发展水平展开,充分利用教师鼓励性评价、组间互评、组内互评等方式,在综合化评价、过程性评价中实现学生思维表达的外显。

  

6.知识技能迁移化——新情境问题解决,实现高阶思维进阶

  

跨学科主题教学作为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重要支点,是一个通过知识迁移与问题解决实现深度学习的重要策略。通过基于主题的情境问题链设计,教师不断引导学生在任务解决的“实践认知—新实践—新认知”中实现思维和能力的螺旋式上升,由此实现学生高阶思维的培养。

  

在第四环节,如何基于初中生知识基础和思维能力,实现学生能力的提升,知识和技能的迁移应用难度相对较大。因此,本文在教学设计中,复习包含区域位置和自然环境在内的一般区域认知方法的以及图文材料的支持,迁移应用腾格里沙漠的治理方法,对学生的心理状态、价值观塑造等具有重要作用,凸显出跨学科主题学习“素养导向”的价值取向。

  

三、教学设计意图与反思

  

1.立足河流特点,实现跨学科素养联动、要素联通、知识融合

  

本课例尝试将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河流”部分的黄河相关内容与《八年级下册》北方地区的“黄土高原”进行跨册关联。本课例以黄河泥沙为主题,融合历史材料和地图,以黄河为主线串联中游、下游河段,引导学生真实深刻了解“为什么治沙是治理黄河的首要任务”。为避免教学设计超出学生能力,涉及到《八年级下册》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以及具体治理措施的内容,尤其是工程措施等专业术语,采用开放化、浅表化认知。为避免研究范围过大,笔者选择从黄河下游开始,逆流而上,停留在中游。黄河中下游是历史上与中华文明关联最大,也是对沿岸人民生产、生活影响最大的河段。

  

2.立足新课标,探索做好初高中衔接

  

做好初高中地理知识衔接,实现素养培育联动提升,需要一线教师在探究实践过程中积累经验。目前,对初高中地理知识衔接的教学实践研究较少。本文立足学生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尝试进行开放性课堂的探索;引导学生在图文材料的分析讨论中,提升提取、归纳、表达关键信息的能力;同时参考高中选择性必修2《区域发展》第二章第二节“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中与黄土高原相关的内容,立足区域发展实际,探究初高中区域地理知识的有效衔接,为学生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等核心素养的培育奠定基础。

  

3.初探开放性课堂,注重学生材料信息组织归纳能力培养

  

本课例教学设计整体容量较大,涉及到的材料、地图较多、时间跨度较大,需要学生不仅着眼于区域本身,还要延伸区域联系和区域发展,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本课例资料数量多,目的是能够立足初高中衔接,培养学生信息筛选、归纳、组织、表达的能力。

  

4.结合学情,体现学科思想,实现素养培育

  

本课例以黄河泥沙为主题,立足初中地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融合史料实证阅读,在问题链的不断深入下,引导学生客观辩证地了解黄河与泥沙对区域人民生产、生活的影响,认识人地和谐、因地制宜发展的重要性,实现整体与局部的统筹发展时空视角转换。本课例立足地理、历史材料,探索提升学生阅读、关键信息筛选、总结归纳和成果表述,以及高阶思维、发散性思维等能力,进而实现对学生人地和谐等地理学价值观和唯物史观、家国情怀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章来源:中国知网

文章原名:《学科大概念统摄下的初中地理、历史跨学科主题教学设计——以“黄河泥沙的‘功过’”为例》,文章有删减

作者:冀峰 苏州科技城外国语南宫28